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决赛在南京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机电学院项目《等离子热激励驱动碳纳米管分散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获主体赛一等奖、《“瞬枢脉识”基于肌电降维分类的踝关节动态匹配康复系统》获“揭榜挂帅”擂台赛优胜奖,刷新了学院在该赛事中的最佳成绩。

近年来,机电学院将“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作为培育科创人才的重要抓手,以“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培育赋能、完善激励体系”为核心举措推进工作。通过开展竞赛宣讲、专题辅导、公开答辩、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持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科创实践。自本届赛事启动以来,学院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教师团队主动担当、通力配合,有序推进项目培育与备赛攻坚,全方位提升参赛团队的综合竞争力,为此次获奖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优化学科竞赛工作体系,推进科创融合、教创融合、产创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营造“敢于求知、勇于探索” 的创新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项目名称:等离子热激励驱动碳纳米管分散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
指导教师:何燕、于超、白文娟
团队成员:徐正本、张文佳、孙克锐、高雨菲、张俏、吉宗超、刘春雨、杨康博
项目简介: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等离子热激励的碳纳米管分散沉积增强碳纤维技术,攻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因界面性能差在极端工矿下易失效的难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针对利用表面沉积法在碳纤维表面构建碳纳米管增强结构的技术挑战,项目提出了基于等离子热激励的碳纳米管分散技术、焦耳热驱动+等离子分散沉积技术、基于等离子沉积功率与联动控制技术,实现增强型复合材料的稳定制备。增强后碳纤维复材的层间剪切强度、热导率等关键性能指标较增强前有了显著提升。

项目名称:“瞬枢脉识”基于肌电降维分类的踝关节动态匹配康复系统
指导教师:付平、梁辉、于超
团队成员:郭晴川、刘继超、刘恒、包瑞琪、张小鱼、马贡、关慧然、张青硕、张青政
项目简介:本项目研发了基于肌电降维分类的踝关节动态匹配康复系统,旨在通过创新的三自由度设计和肌电信号实时反馈技术,全面提升踝关节康复效果。该系统结合主动与被动康复模式,精确匹配患者的康复需求,解决了传统设备在运动范围与治疗精度上的局限。通过并联机构的巧妙设计,能够实现踝关节的多种运动模式,包括背屈、跖屈、内翻和外翻,有效支持患者的全面康复。同时,利用基于RNN和LSTM的肌电信号识别技术,确保治疗过程中精准控制设备动作,提升患者的主动参与感与康复效率。项目成果已通过实验验证,设备实际活动角度与理想状态吻合度高达92%-99%,具备大规模量产潜力,且成本大幅低于进口设备,具备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老年人群、术后患者和运动损伤康复领域。
(一审:许婷婷,二审:周韫涵,三审:杨小明)